
本文转自:开封日报实盘配资网
劳动必修课:
一场深刻的教育重构与价值回归
全媒体记者 李晨翀
核心提示
当劳动成为必修课程,当麦田变成教室,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探索正在全国校园里悄然发生。从高校的实践基地到中小学的劳动清单,从城市的技能大赛到乡村的农事体验,劳动教育正在重新定义“学习”的边界。在这幅宏大的教育图景中,开封以其系统的实践书写着劳动育人的生动篇章。
全国图景:劳动课堂藏在烟火与创新里
提起劳动课,很多人还停留在“扫扫地、擦擦窗”的印象里,可如今走遍全国校园才发现,劳动教育早已换了模样——它藏在传统工艺的指尖,融在科技实践的创新里,也浸在生活烟火的气息中,每个学生都能在劳动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。
深秋的阳光下,长江大学创新港的90亩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上,2025级新生正在田间忙碌——日前,一段大学生高校内种地的视频引发了全国网友的关注和热议。翻土、播种、浇水——这些传统的农活,如今成了这所高校新生的必修课。“这不仅是一块土地,更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新课堂。”长江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张科在这段视频中介绍说。
与此同时,山东淄博高新区第八小学的“社园”里,学生们正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做传统扎染。这所被《中国教育报》报道的学校,构建了“校园、田园、社园”等六园劳动场域,15项传统技艺走进课堂,孵化出10门校本课程,千余名学生成为非遗传承小使者;在山西朔州,“劳动砺心智”主题研学活动带领学生体验农事;在广州,200多所学校超1000名师生参与的“我是劳动小模范”竞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。这些遍布全国的教育实践,共同描绘出劳动教育的生动图景。
从高校到中小学,从城市到乡村,劳动教育已成为“做中学、学中乐”的生动实践,正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,更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。
开封探索:系统推进的劳动教育实践
作为一座有着深厚农耕文明底蕴的历史名城,开封在劳动教育的浪潮中,以系统化、本土化的探索,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地方样本。从麦田里的第一课到体系化的课程建设,开封的劳动教育既扎根传统,又面向未来。
2023年初春,开封市和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授牌仪式,标志着全市劳动教育进入新阶段。首批13所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26所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的设立,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授牌后,骨干教师深入“学稼园”“习圃园”等园区,亲身体验种植、观摩传统农具,重新发现农耕文明的智慧,为课程开发注入源头活水。
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,“五个深化”措施成为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。制度建设与课程开发双管齐下,周例会与季度考核确保教育实践的持续与稳定。精细化的管理机制,促使各校在劳动实践质量上形成良性竞争,有效避免了“走过场”的困境。
课程创新在开封各学校蔚然成风。开封大学附属小学利用校园内70余棵石榴树,开发出《石榴+籽籽同心》劳动成长手册。学生通过测量树径、记录物候、参与嫁接等活动,实现劳动与多学科的有机融合。配套的“和润七星评价体系”从7个维度综合评价,使学生的劳动成长轨迹可视、可评,推动劳动教育从零散活动转向系统育人。
在师资建设上,我市广泛吸纳能工巧匠、劳动模范、离退休老同志及家长志愿者参与教学,形成多元互补的劳动教育指导队伍。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,也促进了学校教育与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。
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是我市劳动教育的一大亮点。今年5月,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的麦田里,会计专业学生赵静萱第一次握起镰刀,在后勤工人的指导下学习收割。“原来收割麦子这么不容易”,她在汗水中真切体会到农民的艰辛。这样的体验课,让学生在出力流汗中理解了劳动的价值。
2025年全市中小学生劳动技能竞赛,汇聚59支代表队、177名选手,全面展现劳动教育的成果。赛事设计紧扣课标,覆盖五大任务群,体现分学段、跨学科特色。从小学组的扭扭棒编织,到初中组的包粽子,再到高中组的田间种葱,每个项目都注重实践与创新的结合。尤其在自动滴灌装置制作中,小学生不仅动手操作,还绘制精细图纸,展现出初步的工程思维。
2025年秋季,鼓楼区“幸福田园”综合实践基地的丰收节将劳动教育推向了高潮。21个特色摊位与10个沉浸式体验区,展示了不同学段学生的多元成果:从农产品展销到创意手作,从剥毛豆比赛到采摘花生竞赛,生动诠释了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与地方特色。
经过系统推进,开封劳动教育已初见成效。在河南省第三届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大赛中,开封代表队斩获多项大奖,印证了实践路径的可行性。更重要的是,“劳动最光荣”的信念,正通过扎实的活动深入青少年的心灵。
未来展望:劳动教育的深化与创新
随着劳动教育在开封的深入推进,新的课题与挑战也逐渐显现。当前劳动教育正面临着从“有”到“优”的转型升级,如何建立更科学的评价机制,以及如何通过劳动教育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,成为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。
面对这些挑战,我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“五个深化”措施正在展现出其系统性价值。通过深化交流学习,汲取先进地区经验;深化制度建设,建立长效机制;深化课程开发,丰富教育内涵;深化以劳育人,完善评价体系;深化宣传引领,营造良好氛围,这一系列举措为劳动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采访中记者发现,我市的众多教育实践者已经普遍认识到,劳动教育的深化需要更多教师的专业投入、更科学的课程设计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参与。在这方面,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等院校的探索颇具启示——通过将专业学习与劳动实践深度融合,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,实现知行合一。
展望未来,开封的劳动教育正朝着创新与深化的方向稳步推进。在鼓楼区“幸福田园”综合实践基地,孩子们在丰收节上展示劳动成果的欢欣场景,或许正预示着劳动教育的理想图景——当劳动成为发自内心的喜悦,当实践成为深度学习的途径,教育的本质便在其中自然彰显。
从高校的劳动基地到中小学的劳动课堂,从技能竞赛到日常实践,劳动教育正在重新定义教育的边界。这条路仍在不断延伸,而沿途的风景,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更丰富的可能性。在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上实盘配资网,劳动教育正在谱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育人新篇。
宏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